其实严格来说,MVC和其他类似概念还算不上一个完整的架构。一个颇具规模的App必然会涉及到分层的设计,还有模块化、Hybrid机制、热补丁等等。MVC这种更像是个设计模式,解决的只是App分层设计当中的应用层(Applicaiton Layer)组织方式。对于一些简单App来说,可能应用层一层就完成了整个App的架构,不用担心业务膨胀对后期开发的压力。这里我介绍一种新的应用层架构方式,名之为CDD:Context Driven Design。
先明确下我们讨论的范畴,什么是一个App的应用层呢?现在不少App都会做一个分层的设计,一般为三层:应用层、Service层、Data Access层。每一层再通过面向接口的方式产生依赖。
应用层是直接和用户打交道的部分,也就是我们常常用到的UIViewController,负责数据的展示,用户交互的处理,数据的采集等等。
Service层位于应用层的下面,为应用层提供公共的服务接口,对应用层来说就像是一个Server,不过API调用的延迟为0ms,Service层里放哪些代码做法没有统一的规范,一般来说会包含业务数据的处理,网络接口的调用,公共系统服务API封装(比如GPS定位、相册、权限控制)等等。
Data Access层顾名思义是负责处理我们App的基础数据,API设计规范一般遵循CRUD。这一层位于Service层的下方,提供数据库交互所需的API。
这是基础部分,不同的团队具体做法又会有一些差异。比如有些把Data Access层又叫做Model层,有些把网络模块放在Service层,有些则放在Data Access层,有些把部分的业务数据放到Model里面做成胖Model,有些则坚持使用瘦Model,把业务代码放在独立的地方统一管理,等等差异不一而足。除了分层还有一些公共模块的设计,比如数据库、网络、安全、热补丁、Hybrid机制、性能监测模块、日志模块等等如何配合分层设计,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。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在应用层。
首先声明下,这个CDD其实是我很久之前看Android代码脑洞出来的,刚好解决了我之前组织应用层代码的一个痛点。做过Android的朋友应该都知道,在很多类里都可以通过getContext方法获取到一个context,再通过这个context可以获取到其他系统资源。当时我第一次了解完这个context概念的时候,瞬间产生了一个这样的脑洞:
我知道这灵光一闪的脑洞有点大,容我慢慢道来。前面提到应用层其实是在管理一堆UIViewController。拿微信做例子(我真的很喜欢拿微信举个栗子),首页4个tab,4个界面,4个controller,每个controller都有很多UI元素,点击又可以进入二级的controller,各controller可以看成一个独立的模块,有些简单,有些复杂。比如聊天界面这个controller就非常非常的复杂。先来看下聊天界面。
这个界面展示的UI元素非常之多,顶部导航栏,消息tableView,输入框部分,功能入口部分,可点击交互的部分也很多。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UI元素和交互的处理都放倒Controller里面,我们将得到一个著名的MVC(Massive View Controller),我曾经就有幸维护过一个这样controller,一个类文件一万多行代码,修起bug来十分的酸爽。很显然,我们的目标是拆分代码,所谓的架构不就是“以低耦合的方式分散业务复杂度”嘛。如果我们能把这些UI元素放倒不同的xxxView.m里面,交互的处理也有单独的类,目标达成。但新的问题是这些分散的各个类文件之间怎么交互,怎么耦合,怎么合体。MVC,MVVM,MVP等等都是在解决这个问题。这里我们团结各个类文件的方式是Context!建议再回看下上面的脑洞图。
在近一步深入讨论CDD之前,我们再重点强调下一个概念,data flow(还有其他别名,info flow,数据流等)。data flow是架构优劣的测量标准,好的架构一定有清晰的data flow,你说你架构怎么好,但data flow说不清楚,No,No,我们不约。什么是data flow,就是数据在你的App里流动的路线,就像人体血管里的血液,滋养着各个器官的运作。上面的聊天界面里,用户在输入框输入一个“hello”文本,文本被你包装成message model,再保存到db,再发送到服务器,最后在界面上展示给用户,这就是一个完整的data flow。实际的data经历的模块会更多,大部分的bug都是data除了问题,修bug时就是在顺着这个flow顺藤摸瓜,把脉诊断。
再问个问题,什么是data?你可以说data是model,是上面的“hello”文本。但我们还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data,data是程序世界的基本元素,另一个基本元素是verb(动作),程序的世界里的所有存在都可以由这两个元素来描述,此处应该双手合十,进入冥想三分钟。推荐一篇大神吐槽Java的文章。
接下来进入正题,剖析CDD。我们先把应用层分解成三块任务:
UI的展示,UI的展示通过分解UIView可以实现复杂度的分散,UI的变化则可以参考MVVM的方式,通过观察者模式(KVO)来实现。
业务的处理,业务处理为了方便管理不能分散到不同的类,反而需要放到统一的地方管理,业务代码太分散会给调试带来很大的麻烦。
data flow,所有数据的变化可以在统一的地方被追踪。数据的流向单一清晰。
在这三块划分的前提下我们再来制定CDD要达成的目标:
view的展示可以被分解成若干个子view.m文件,各自管理。
业务处理代码放到统一的BusinessObject.m文件来管理。
model的变化有统一的类DataHandler.m文件来管理。
UIViewController里面只存放Controller生命周期相关的代码,做成轻量级的Controller。
所有子view可以处理只和自己相关的逻辑,如果属于整体的业务逻辑,则需要通过context传输到BusinessObject来处理。
子view展示所需的数据可以通过context获取到,并通过KVO的方式直接进行绑定。
根据这些目标,我把脑洞图完善下就得到了下面一个更清晰的方案图:
到这里context的作用就很明显了,context可以把所有的子view都连接起来,可以把业务逻辑都导向同一个地方,可以把数据的管理都集中在一个类。所有的类都可以访问到context,但各部分只通过接口产生依赖,将耦合降至最低。至此CDD的大致结构就完成了,但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。view的更新需要跟数据直接绑定,需要做成数据驱动的模式,类似MVVM。
但是我们怎么定义数据的变化呢?
做数据驱动的设计就一定要有一套规范去定义数据的变化,在应用层数据的变化我们可以主要分为两类。一是model本身property的变化,这种变化可以用KVO来监听,很方便。另一种是集合类的变化,比如array,set,dictionary等,这类变化又包括元素的增删替换,Objective-C没有提供原生的支持来监听这类变化,所以我们需要自己定一个子类,再通过重载增删替换方法来实现,在Demo中我就定义了一个CDDMutableArray。定义数据的变化十分关键,直接关系到我们怎么去设计data flow。data access层也需要定义一套规范,这里就不展开了。
CDD的data flow是怎样的呢?
前面提到了data flow是架构是否清晰的评判标准,是我们debug时的主要依赖。基于上面的讨论CDD的data flow是这样的:
我之前提到说CDD解决了我之前的一个痛点,其实就是分散复杂度时,需要大量的delegate传递来连接各个类,很多地方都需要引用protocol,比如输入框view产生的“hello”文本要通过delegate传递给superview,superview可能还有superview,再到controller,controller再传递给业务处理的类,最后可能还要通过delegate做回传。但我们看下CDD的整个flow,Controller就像是一个旁观者,根本不需要参与到任何数据的传递,仅仅作为各个对象的持有者,只处理controller本身相关的业务,比如view appear、disappear、rotate等,controller也是context的持有者,也可以在viewWillAppear的时候把事件传递到BusinessObject进行处理。
输入框view产生的“hello”文本,直接通过context传递到BusinessObject进行处理,生成的新消息message通过DataHandler插入到message array之后,直接通知到message tableview进行刷新。方法调用的路径变短了,意味着调试的时候step over的次数减少了。
这里有一点需要讨论下,view和context之间耦合的方式。view产生的数据要交给BusinessObject进行处理,那么这二者之间必然要产生耦合。耦合的方式有很多种:
只通过model进行耦合,二者只需要引用相同的model就可以进行交互,MVVM里view通过KVO的方式监听model变化就是这种耦合,这种耦合最弱,但调试会麻烦一些。
通过model+protocol进行耦合。耦合的双方需要引用相同的model和protocol文件。这种方式属于面向接口编程的范畴,耦合也比较弱,但比上面的方式强。优点是调试方便,delegate的调试可以单步step into。
通过model+class进行耦合。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耦合方式,类与类之间直接相互引用,任何一方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潜在的Bug。
view与context之间耦合的方式采用的是第二种,方便调试且耦合清晰。view会引用business object和data handler实现的相关协议,进而调用。
No Code,No BB。接下来我们用这套CDD的方案来实现一个类似微信的聊天界面。附上GitHub DEMO地址,与朋友们一起学习研究。
我们会通过Demo实现这样一个Controller:
这个demo主要实现两个功能来帮助大家了解CDD的workflow。一个是上面提到过的发送消息流程,二是点击头像之后可以进入用户详情的Controller,详情Controller里面可以改变用户的名字,改变之后聊天界面的MrPeak的名字也会以数据驱动的方式自动更新。
Demo实现细节:
CDD实现并不复杂,关键类如下:
CDDContext就是之前提到的核心类context,还包含CDDDataHandler, CDDBusinessObject基类的定义。
NSObject+CDD给每个NSObject对象添加一个CDDContext指针。
UIView+CDD则通过swizzling的方式给每个UIView自动添加CDD。
CDDMutableArray实现对Array的观察者模型。
针对某个Controller实现规范如下:
CDDContext,CDDDataHandler,CDDBusinessObject均在Controller当中生成。protocol定义接口部分的耦合。ViewModel是应用层当中的model,和View的展示通过KVO直接绑定。View部分则是我们拆分过后的子view。
CDD还处于初级阶段,是很久之前脑洞的产物,最近空一点才找机会把他变成代码。后面我会尝试在成熟的项目里去进一步完善并应证其合理性,也欢迎朋友们一起研究讨论。
后期可能进行的工作有:
关于:中科研拓
深圳市中科研拓科技有限公司专注提供软件外包、app开发、智能硬件开发、O2O电商平台、手机应用程序、大数据系统、物联网项目等开发外包服务,十年研发经验,上百成功案例,中科院软件外包合作企业。通过IT技术实现创造客户和社会的价值,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很好的软件解决方案。联系电话400-0316-532,邮箱sales@zhongkerd.com,网址www.zhongkerd.com。